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。在金融改革纵深推进的时代浪潮中,姜堰农商银行始终将人才视为最核心的战略资源,深耕“选育用留”全链条培养体系,以“家文化”为纽带,以机制创新为支撑,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、能力突出、作风扎实的人才队伍,让人才引擎持续释放强劲动能,为地方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。
选贤任能:筑牢人才“源头活水”
人才培养,根基在选拔。姜堰农商银行坚持党管干部、党管人才原则,树立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、以绩为要”的选人用人导向,从源头上严把人才入口关。在招聘环节,该行严格执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统一标准选拔考试,坚持“逢进必考”原则,不论背景资历,只看能力素养,确保将认同农信文化、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。近几年,该行招聘岗位涵盖金融业务、金融科技、金融投资等多领域,吸引了众多高校毕业生投递简历。经过层层筛选,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,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。
对于内部人才选拔,该行制定《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后备人才管理办法》,规范动议酝酿、民主推荐、组织考察等全流程环节,将违规记分处罚等情况作为“硬关卡”,严格落实“凡提三必”要求,确保选拔过程公开透明、结果公正可信;同时,打破“论资排辈”传统,建立“后备—助理—副职—正职”的梯队选拔模式,让基层“实干家”有机会、有通道脱颖而出。近3年来,该行共有49名优秀员工进入后备人才库,平均年龄仅33岁,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结构。
精耕细育:打造成长“赋能体系”
“刚入行就有一对一导师带教,从柜面操作到客户服务都有人手把手指导,这种‘薪火相传’的培养方式让我快速站稳了脚跟。”2024年入职的新员工小李对此深有感触。姜堰农商银行构建“三位一体”培育机制,为不同层级员工量身定制成长路径,实现从“新手”到“骨干”的系统蜕变。
在专业能力提升上,该行打造“普惠培训打基础、定制培训强专业”的双轨模式。该行通过“周三共享赋能大讲堂”等常态化平台,开展信贷管理、风险管理、服务提升等专题培训,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培训100余期,基本实现参训员工全覆盖。针对金融科技发展趋势,该行增设“AI时代加持下的视频剪辑与制作”等前沿课程,推动传统业务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型。在思想建设方面,该行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培养,定期组织员工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,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筑牢理想信念根基。
实践锻炼是人才成长的“磨刀石”。该行创新实施“项目制”培养计划,有意识地将后备人才放到重点项目、重大任务中历练,让他们在“整村授信”验收、专项检查等急难险重工作中经风雨、壮筋骨。近3年来,该行后备人才中已有15人晋升助理级,一批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业务发展的中坚力量。此外,该行领导班子带头对标先进,分批带领中层干部赴江南农商银行、扬州农商银行等兄弟单位学习管理经验,不断拓宽发展人才视野。
科学用留:激活队伍“内生动力”
姜堰农商银行打破单一晋升壁垒,构建管理、专业、技术三大序列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,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。
动态管理与考核激励是激发活力的关键。该行建立“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用人机制,近3年来,累计调整45名管理人员,推动6名干部“下”、4名干部和2名中层后备“退”、1名助理级降为后备,打破了“铁交椅”格局。在考核评价上,该行推行“四位一体”体系,将事业部考核、目标考核、管理考核和民主测评有机结合,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、晋升、评优挂钩,营造“以业绩论英雄”的干事氛围。该行金融市场部、资产保全部等部门凭借突出业绩超额完成序时目标,团队成员获得丰厚绩效奖励,形成了“干好干坏不一样”的鲜明导向。
“家文化”建设让人才归属感持续增强。该行打造活力型“奋斗之家”,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,将人文关怀融入日常管理,从职业发展到生活保障全方位关心员工成长。该行定期组织技能竞赛、演讲比赛等活动,为员工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,同时通过党建与业务联席会议等形式,促进部门协同、上下联动,凝聚发展合力。这种既有严格考核又有关怀温度的氛围,让员工真正实现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
人才兴行:书写发展“时代答卷”
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,最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。在人才队伍的支撑下,姜堰农商银行作为当地历史悠久、网点密集的金融机构,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,在支持乡村振兴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。截至目前,该行普惠贷款规模稳步增长,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,赢得了地方政府与群众的广泛认可。
从新员工成长为业务骨干,从后备人才晋升为管理中坚,从单一技能人才转型为复合型专家,姜堰农商银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成就了员工个人价值,更锻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。面向未来,该行将继续秉持“人才是第一资源”的理念,持续优化培养体系,完善激励机制,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光彩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奏响更加嘹亮的金融强音。 吴秀华蒋 楠